关闭

苗木网

当前位置: 苗木网 > 展览会议

北方苗木的突围之路:2025京津冀生态修复苗木供需洽谈会纪实

作者:小编 时间:2025-10-09 17:13:30 浏览:

10月7日,由京津冀三地林业主管部门联合主办的“2025京津冀生态修复苗木供需洽谈会”在河北雄安举行。本次会议旨在打通生态建设中的“苗木堵点”,为北方苗木产业在生态修复的国家战略中找到精准定位和突围路径。

一、 背景:巨大的市场与尴尬的错配

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我国生态修复任务最重的区域之一,包括雄安新区“千年秀林”、张家口坝上地区造林、永定河流域治理等重大工程,年苗木需求数以亿计。然而,供需之间长期存在“错配”:

  • 想要的苗没有: 工程方需要的是耐盐碱、耐干旱、耐瘠薄的原生乡土树种,且对苗木的根系、土球有严格要求。

  • 现有的苗不对路: 许多苗圃仍大量生产着城市园林常用的“景观苗”,无法满足艰苦立地条件的造林要求。

二、 会议核心:发布“京津冀生态修复苗木推荐目录”

本次洽谈会最受关注的成果,是正式发布了《京津冀主要生态修复工程苗木推荐目录(2025版)》。该目录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,明确了:

  • 优先推荐树种: 侧柏、油松、栓皮栎、蒙椴、紫穗槐、沙棘等数十种经过实践检验的优良乡土和先锋树种。

  • 苗木规格标准: 详细规定了用于不同工程(如山地造林、平原绿化、湿地修复)的苗木的地径、苗高、根系状况等关键技术指标,强调“良种、壮苗”。

  • 禁用树种清单: 明确列出了不适应性强、可能造成生态入侵或耗水量过大的树种,为工程选苗划出了“红线”。

三、 现场直击:供需双方“面对面”

洽谈会设置了专门的对接区,来自中铁建、中交集团、北京园林绿化集团等数十家大型工程单位的采购负责人,与两百多家苗木企业进行了“一对一”洽谈。

  • 采购方心声: “我们最看重的是苗子的‘真实性’和‘一致性’。”一位来自雄安某项目的采购经理说,“必须是纯正的乡土树种,不能是‘披着羊皮的狼’;同一批苗子规格要整齐,这直接关系到造林成活率。”

  • 供应方转变: 许多敏锐的苗企早已开始调整结构。河北保定的一家苗圃老板告诉记者:“我们几年前就转向培育容器苗了,虽然成本高,但成活率有保障,根系发达,正好符合生态工程的需求,现在订单根本不愁。”

四、 专家观点:生态修复苗木的“专、精、特”

中国林科院的李立华研究员在论坛上指出:“生态修复苗木产业必须走‘专、精、特’的道路。”

  • 专: 专业化,专注于某一类或某几类生态修复树种的培育,做深做透。

  • 精: 精细化,在育苗的每一个环节(播种、嫁接、抚育)都精益求精,培育“铁杆壮苗”。

  • 特: 特色化,培育适合特定立地条件(如重度盐碱地、矿山边坡)的“特种苗木”,形成独特竞争力。

五、 未来展望:共建“北方生态苗木产业联盟”

会议尾声,与会企业发起倡议,拟共同组建“北方生态苗木产业联盟”,旨在整合资源、统一标准、共享信息、协同发展,共同应对大型生态项目的招标与供应,避免恶性竞争。

结语: 京津冀生态修复苗木供需洽谈会,为北方苗木产业指明了一条清晰的转型之路:告别过去粗放、跟风的生产模式,沉下心来,深耕于国家生态战略所需的“硬核”产品。这条路或许更辛苦,但无疑是更可持续、前景更广阔的康庄大道。


标签: 北方苗木

推荐文章